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企业内刊>> 2014年>> 2014年第3期>> 无限天地
  无限天地  
闲读《秋水》话奥黑
 

  庄周超然物外,想象丰富,他的文章常常充满着宇宙的纵深感。《秋水篇》借海若言于河伯,细说大上有大,小下有小的道理,告诫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除此之外,作为一种现代阅读体验,《秋水》尤能引人深思人类与宇宙之关系。

  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文明发展总是和宇宙观紧紧纠缠在一起,不同的宇宙观导致了不同的文明取向。庄周所展现的宇宙观,表现在不强调有限的自我,不强调以人类为中心,而是能推及于广大的自然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宇宙广袤无垠,庄周是这样形容的:万川归之不见满、底缝泻漏不见虚、旱涝无常恒有常、四季变化终如一,这是状北海之大;但北海处在天地之间,不就像是小石小木处在大山之中吗?天地虽大,但却不是最大,因为环宇之内的事物是无有极限的。所以庄周认为,人类主体可以探知的领域,实在是“毫末在于马体”——天地之间的事物以万为计,人不过是其中之一;人与九州相比,只是生活在生长谷物、能通舟车的一个地方。如果与天地万物相比,人类不就像豪毛之末处在马体之上吗?这就是庄周对人类和宇宙关系的描摹和定位。仔细揣摩,庄周在《秋水》里所展现的,乃是一种站在浩渺的太空和无尽的未来俯瞰地球的宏大视野,乃是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宇宙观念,乃是一种教导人类对无穷宇宙深怀敬畏的虔诚。庄周的宇宙观,是中国乃至东方的文明底蕴,这种底蕴使人能够带着慈悲的心智理解一切,带着欣赏的目光面对一切,带着淡定的姿态适应一切。

  西方的宇宙观大抵为二元倾向——物我悖反。柏拉图就把自然界看作一个变化流逝的感觉加以鄙弃;中世纪更是视自然人为罪人,视自然界为罪恶之地;近代的实证科学和20世纪的工业技术使人类愈为抽离和机械化,人类之于自然,几乎成了纯粹地征服和索取的关系。今天看来,虽然发韧于于西方的工业文明取得惊人的物质成就,然而若从另一个观点来看人类和宇宙的关系,工业文明则呈现着深沉的危险——以有限的自我对立无穷的宇宙,终究不能掩饰其飘摇无定的悲哀。西方的诸神崇拜和寻觅地外文明,从行为心理分析,难道不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和恐惧感吗?从宇宙观审视最近美国在亚洲的种种布局和行为,就不难理解其“全球单边主义”的症结所在——“除我以外,余皆为物”的宇宙观。奥巴马作为60后的黑人总统,会玩微信、会讲段子、风度翩翩、了解民众,比小布什强了不知多少,但是他在5月28日面对西点军校毕业生时这样强调美国的特殊角色:“美国必须始终在世界舞台上处于领导地位。如果我们不行,没有其他人行。”这样的话,当年英国说过,当年希特勒说过,当年日本法西斯也说过。奥巴马还谈到南海问题,强调美国军队必须为危机做好准备,这已经是不加掩饰的战争威胁了。用《秋水》的视野去审视奥黑的狂言,不正像河伯“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自以为大”一样吗?用《秋水》的视野去审视人类社会,任何发动战争的理由都不够坚强:五帝为之运筹、三王为之争夺、仁人为之担忧、志士为之操劳的,也不过就是这点东西而已。“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说得就是奥黑近期很不靠谱的亚洲政策。同广袤的时空宇宙相比,“全球单边主义”不过是一种河伯自美的盲视,不过是一种残缺宇宙观的畸形和吊诡。

  可惜奥黑不读《秋水》。对于这个疯狂的时代,《秋水》或许是一幅调整人类身心的清凉剂,值得一读再读。对于这个喧嚣的星球,《秋水》或许是照临下土的一轮红日,它在时空里从容地焕发着静美的光辉。
      (文/邢亚彬)

 
刊首寄语
本期特稿
有线聚焦
有线传真
技术阵线
市场营销
有线风采
光影●翰墨
有线之友
有线文艺
无限天地
作家专栏
有线悦读
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