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生平简介 钱穆,(1895年-1990年),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解放前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华西、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1990年8月30日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钱穆,今人对他的定位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我想给他加一个“思想家”的称号,应该也不为过。他的《湖上闲思录》和《人生十论》,寻找人生的光明,探求人生“心”、“我”、“自由”、“命”、“道”等终极问题,追溯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源,思考中国人在现代社会安身立命的根本,给今天的我们以醍醐灌顶般的启迪。钱穆,无疑是当代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一座学术和文化的丰碑。
钱穆1895年7月30日出生在鸿声镇七房桥一个并不显赫的家庭里,是谁造就了钱穆?问这个问题,似乎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无解。无解的重要原因其实是有无数个解,比如我要说:是两个小小的书商造就了钱穆。 宾四(钱穆字宾四)先生在他的哲学性著作《人生十论》的自序里,讲了一个他和书商的故事。十五岁那年,他上中学。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四时,在一堂音乐课上,他忽然看到旁边的同学偷偷带了一本小书,放在座位上。他随手拿过来翻看,却对内容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偷看不过瘾,就悄悄溜出教室,找一僻静之处,直看到深夜,才回到宿舍,把书还给同学。那本书是《曾文正公家训》。钱穆很惭愧自己作为一个中学生,竟然不知道有这本书。书没看完,心里极为牵挂。第二天是礼拜天,一大早他就跑出校门,去大街上找到一家旧书铺。书店刚开门,伙计还在卸门板,他从板缝里侧身溜进去,迫不及待地问老板:“有《曾文正公家训》吗?”答有,钱穆非常意外,因而感到十分满意。老板说:“《家训》连着《家书》,有好几册,不能分开卖。”老板上下打量了一番这个略显冒失的孩子,赞许道:“你小小年纪,看这样的正经书,真好啊!”钱穆听了,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喜悦和光荣。老板找出那部书来,比昨天看的那本开本还要大、墨色亮,钱穆非常高兴。书很便宜,不过几角钱,把钱付过,转身想离开。老板又问:“你是学生吗?”答“是”,老板说:“你一清早从学校跑来,还没吃东西吧?”钱穆如实相告,老板就留钱穆在店里吃早餐,钱穆欣然留下了。老板告诉他:以后要书尽管来,可以借阅。如要买,决不会欺负他年幼而索高价。爱书的钱穆以后常往这个温馨的书铺跑,老板每次都这一本那一本详细地向他介绍,成了他极信任的课外读书指导员。老板对少年钱穆关爱有加,关照他:“你只要喜欢,就拿去。一时没有钱不要紧,记在账上慢慢还。”转眼就到暑假了,老板安慰他:“欠款不要紧,到明年春天开学时再说吧。” 这是一个令我们感喟不已的故事,钱穆所读中学为“常州府中学堂”,这个故事应该发生在常州。一个旧书铺的老板,对一个素不相识、老家又远在百里之外的乡下小孩如此关怀,原因仅仅因为爱书。小小一本书,沟通了两代人共同的读书情怀,两颗爱书的心彼此观照,共同啜饮着书香墨韵沏就的文化热茶。在这里,学生得到了额外的精神滋养,而书商却抛弃了自己的经营原则……读中学的两年时间,钱穆在这个书铺里买了许多廉价的书,这对他学问的进步是可以想见的。四十多年以后,已经声名卓著的历史学家钱穆,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字里行间还洋溢着知遇之恩般的幸福感。 钱穆第二个跟书商的故事是他在《师友杂忆》里讲到的。 1916年,在家乡当小学教师的钱穆写出了人生第一部著作《论语文解》,书写成后,他邮寄给了当时全国最著名的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不久就得到该馆同意付印出版的答复,并告知出版后,会赠送新书一百部。这是一个非常优惠的条件,对此,钱穆有了新的打算,他跟商务印书馆商量希望改赠商务印书馆一百元的购书劵,商务答应了。书劵收到后,钱穆找到无锡市里的一家书店,跟老板协商:这百元书劵全在该书店购书,但不限商务印书馆的书籍,书店一口答应。其实书店这样做是会增加自己资金周转时间和工作量的,但对这个客户的特殊要求,书店没有二话。于是,钱穆在“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书籍中,选择自己缺失的书购买。这些书的充实,使他的学问又大进一步。六十年后,宾四先生还大发感慨:这百元书劵对于我实在是大有裨益啊! 民国,虽然是一个社会动荡的年代,却是一个文化昌明的盛世,是一个孕育和容忍风雅雍和的年代。一部书,以作者写作为开端,到读者阅读为终结,这中间须经历编辑、出版、发行、销售、购买等环节,在诸多环节中,销售无疑是最不被重视的一环。作者可以是大作家,编辑可以是名编辑,发行可以是大老板,读者也可以是学问家。唯有销售,书商永远是小商贩,芸芸众生而已。然而,即使是如此小小的一环,只要明于理性、忠于操守,也一样发出光亮,给莘莘学子、给布衣寒士、给这个社会带来光明和温暖。 茶也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书香,可以由作者来酝酿,由读者来分享,书香也必须由书商来传播。书香濡染了民国士人的特立独行、清流风雅,书香也沁润了少年钱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的心田幼苗。 古人常说勿以善小而弗为,两位书商就是因为善心所动,行小小善举,却被文化巨匠铭记终生,并必将随这座文化丰碑而永存,这实在令追逐蝇头小利者浩叹顿足,也令每一个爱书之人心存感念。 (文/张建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