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佑二年(1057年),三十七岁的王安石到常州做知州。新领导上任,是地方上的一件大事。常州的各级官吏、地方乡绅在城门口举行了个隆重的欢迎仪式,可是直到日上头顶,饥肠辘辘,还是不见浩浩荡荡的官轿。回到城里一打听,才知道王安石早已经在州衙内上班了。《常州府志》记载,王安石上任时,“一驽马,一童仆,布衣短靴,悄然而至”。 王安石的确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二十二岁时中进士高第,为第四名。他先是任淮南判官,在基层历练了一番,二十五岁就具备了入馆资格。按照北宋帝国的规定,凡是进士高第者,为官一任三年后,就能够进入昭文馆、史官和集贤院,成为皇帝近臣。王安石年纪轻轻,就能直接服务于皇帝,前途不可限量。可是王安石偏偏上书辞谢,到一个边远小县鄞县去做了五年县令,后又做舒州通判三年。因为王安石的政绩实在突出,又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弄得名声很响亮。满朝文武都在谈论他,连皇帝都想见见他。任期满后,朝廷召他回京,特授集贤校理。这是一个能为皇帝起草诏书法令的职位,明摆着皇帝是想要重用他。而王安石的选择又一次出人意料,他是“辞不受”。于是改太常博士,知常州。 据说王安石长得很黑,而且还邋遢。他忙的时候,可以几天不洗脸、不漱口,几个星期不洗澡,身上的官袍总是脏兮兮。年轻时,他在韩琦手下做事,读书到天亮,洗漱来不及,就蓬头垢脸地去上班。韩琦见了就说:“年轻人,要多读书,别夜生活太丰富了。”搞得王安石很郁闷。后来做了宰相,出入朝堂,也还是不讲卫生。一天上朝时,一只虱子从王安石的衣领里跳出来,沿他的胡须往上爬。皇帝看见了,偷着乐,而王安石还蒙在鼓里。退朝时,他的一位政敌讽刺他,说这一只虱子高贵至极,要好好养着,因为它“屡游相须,曾经御览”。王安石听了不仅不生气,反而哈哈大笑,连声说“要的,要的”。这些逸闻轶事都被记录进《宋史》。 据宋咸淳《毗陵志》载,王安石在常州任内做了三件事:轻赋税,修水利,兴府学。 西晋永嘉之乱,北方汉族为逃避战乱,纷纷南迁。常州居民与中原士族共同辛勤劳动,出现了“良畴美柘”、“阡陌如绣”的繁荣景象。可是经过五代十一国的混战,加上宋朝初年的重税和连年的水旱天灾,到了嘉佑年间,江南地区是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王安石在给他的继任者沈康的诗中写到“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更糟糕的是,常州的各大家族受利益驱动,时不时就发动大规模的械斗。《史记》上说,霸王项羽曾率领八千江东子弟兵横扫半个中国。这八千士兵有一大半就是常州的,可见古代常州人是多么地神勇、彪悍。所以,每一次械斗都是死伤无数,血流遍野,祸害城乡。当时的常州,社会风气败坏,治安形势严峻,可以说是个烂摊子。 黑脸知州王安石骑着那匹驽马,轻装简从,躬身下民。经过奔波调研、察访州情,找出了问题症结,形成了治理方案。他上书朝廷详细报告江南地区惨淡的现状,力陈减赋减税的重要,提倡让百姓休养生息,并得到了皇帝的同意。看来能臣就是能臣,连皇帝也给面子。王安石认为常州之治,核心是在治水。常州地处长江、太湖两大水系,一到农历五月汛期,大量农田被淹。而到了八、九月盛夏,又容易形成干旱。中国自古就是农耕社会,老百姓的衣食都是从田里劳作出来的。连饭都吃不饱怎么谈得上安居乐业呢,又怎么谈得上风清气正呢。王安石挽起衣袖和水利官员一起对农田沟渠进行了全面规划,卷起裤腿率领常州百姓疏浚河道、开沟通渠、建堤筑坝,形成了“涝有排泄、旱有引流”的格局,开辟出良田万顷,从此“虽旱涝相继,而无凶年之忧”。 王安石对常州影响最大的是兴办教育。南北朝时期,常州萧氏家族执掌齐、梁两朝皇权,历十五代皇帝,致力保护汉文化。萧统编《昭明文选》,刘勰撰《文心雕龙》。这个时期常州的诗歌、文赋、文论、绘画、建筑很受国人关注。唐肃宗年间,常州刺史李栖筠创办常州历史上最早的府学。经过宋朝初年的战乱,常州变得“文风零落,府学凋敝,好学苦读之士所剩无几”。王安石胸怀“矫世变俗之志”,他大力整顿社会治安,严禁家族械斗,对首恶分子严惩不贷。王安石从官库拨出银两,又向社会各界募集,筹措经费重振常州府学。他积极鼓励民间办学,号召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让贫寒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他对着官员、乡绅和莘莘学子们大声说“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王安石重振常州府学的积极意义,对常州文化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大观三年(1109年),朝廷会试天下贡生,一科三百名进士中,常州取五十三名,占六分之一。宋徽宗特赐褒诏曰“进贤”。这不能不说是王安石打下的基础。此后,从元末大儒谢应芳到明代“嘉靖三大家”之一唐荆川,再到清代的“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学派”,以及史学家赵翼、诗人黄仲则等等,常州文风蔚然、一脉相承。 常州对于王安石个人来说,也极为重要。他在常州期间,构思和撰写了著名的《上宗仁皇帝言事书》,于嘉祐三年(1058年)上奏皇帝,请求改革政治,为后来的变法运动勾画了初步的蓝图。1069年-1076年,王安石两度为相,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思想,发动和领导了一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史称“熙宁变法”。虽然变法最后失败,但对北宋以后的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从嘉佑二年五月知常州,到次年二月提点江东刑狱,在常州只工作了九个月。很难想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王安石会对常州建设有大的作为。但可以肯定的是,王安石以他的胆魄和智慧为常州做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而且他的继任者也能一以贯之、不折不扣地加以执行,终于从根本上改变了常州的面貌。到了南宋年间,陆游考察太湖流域,看到常州地区金灿灿的稻田一望无际,在《常州奔牛闸记》中说“苏常熟,天下足”。 王安石要走了,常州老百姓舍不得。《常州府志》记载,“万民夹道,颂其德,殷勤挽留,不忍别”。王安石也是连连向父老乡亲作揖再作揖,挥手再挥手,真正官民一家亲的动人场面。王安石走了,离开了常州,从此一去不复返。可是常州百姓总是惦记着他,后来建了一座半山亭纪念他。半山是王安石的别号。 半山亭原来在常州惠民桥西北堍,屹立在几百年的风风雨雨里,见证了常州的时代变迁。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城市改造,半山亭被移至红梅公园。早春二月,公园里的万千梅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生机勃勃,把半山亭环绕其中。王安石写有著名的《梅花》一诗,今天读来依旧感人至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文/白建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