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份起,全省新型网格化营维服务体系建设正式启动,运营支撑中心作为整个服务支撑系统的保障实施部门,加班加点拼进度,一心一意保质量,不折不扣完成了全省系统调研、配套方案设定、操作环境搭建,系统于7月底前正式上线运行,精准满足了各地需求,为新型网格化营维服务的具体实施赢得了宝贵时间。
全面调研,度身定制本地化解决方案 在各分公司调研过程中,中心与一线人员分享了南京等试点城市系统支撑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收集到各分公司制定网格划分和绩效考核方案时本地特色化的需求。比如,为了实现网格划分的公平性、合理性,淮安分公司提出按照不同网格的发展空间,将网格划分为“增长型”“存量型”两大类型概念,以平衡网格间的实力差距;连云港分公司为了平衡不同区域网络质量的差异性,引入“网元”概念,把网格内用户资源按照接入方式进一步细化为ABCDE五档(A档:配套费用户,B档:LAN双线模式用户,C档:CM用户,D档:EOC用户,E档:单向用户)等,充分细化网格。这些来源于一线的需求为系统功能和数据模型的设计指明了方向。此外,针对交流中各地集中反馈的问题与担忧,中心编写了《网格绩效考核系统实现原理》《网格划分实施步骤》两篇培训教材,并在省公司举办的集中培训授课工作中进一步向各分公司说明、解释。
攻克难关,大力推进系统建设 按照网格化推进工作的时间要求,为保质保量完成系统功能上线和数据割接工作,中心组建了一支由1位博士和4位硕士组成的精英团队,带领厂家实施软件开发和安装调试工作。这支队伍里有经验丰富的数据工程师、系统架构师、软件开发人员以及业务支撑工程师,每天晚上办公室灯火通明,大家碰头讨论当天遇到的难题,经常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也经常为解决了一个节点问题而欢欣鼓舞。整个系统建设周期短、数据量大,各地组织架构和绩效考核方案各不相同,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全省急迫的网格化营销支撑需求,是摆在整个团队面前最大的难题。 团队经过反复讨论,决定在绩效考核功能模型中加入参数管理、指标管理和方案管理的配置方案,能够灵活支撑参数的后台SQL自动计算以及人工导入,以满足不同地域的个性化需求。另外,在数据模型设计中,一是设计了多样性数据生产表来满足绩效方案中不同的指标计算。二是设计了网格与客户的关联模型,以保证每天移机的客户能够“落”到正确的网格。三是对每个表结构和存储过程都进行严格的优化,以满足全省大数据量的运算效率。
争分夺秒,确保正式系统成功上线 5月初,中心完成了各网格4月经营业绩指标的测算,并对网格内的绩效工资进行了初步试算;5月中旬,中心分赴泰州、镇江、淮安3家分公司,与公客、市场人员一同验证了测算出的数据,现场解答各部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考核力度,提升方案的合理性,3家分公司又提出增加增值业务的业务提成等4个业绩指标,中心便对工资进行了第二轮试算。经过两周核对,完整确认了考核数据的准确性。截至6月15日,3家分公司、7个区域、36个团队、147个网格都进入了试运行系统管理,较目标要求提前了一个半月。 为早日实现正式系统上线,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团队成员们一鼓作气,顺利完成了网格管理、客户视图、预警管理等10大功能、共46个模块的建设;开发了手机客户端,并且部署了手机版的应用服务;同步了南京、泰州、镇江等10个分公司的客户、用户、账户、销账收入等数据。根据省公司《关于新型网格化服务营维体系绩效考核(公众客户)的规范性指导意见》,为统一口径,中心统计了各类用户新增/流失、销账收入、一次性费等各项关键经营指标。同时,反复和各地接口人员进行指标和参数的讨论确认,以实现各分公司绩效考核的计算,最终完成了全省考核方案脚本的开发以及配置。 7月21日,各分公司开始网格系统测试;7月26日,系统整体正式上线运行;截止8月14日,全省10个分公司、158个团队、722个网格已经进入系统管理。目前,系统已经成功计算出6月和7月社区工程师的绩效工资,稳定有力地支撑着各地的营销管理工作。 虽然“网格化营维服务支撑系统”的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建设过程充满了汗水与艰辛,但中心团队始终充满斗志、满载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中心将一直秉承“统一规划、整合协同、信息共享、创造价值”的发展思路,继续为市场运营、业务推广、用户服务和公司管理提供全面而有力的保障。 (文/朱琛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