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企业内刊>> 2014年>> 2014年第4期>> 有线文艺
  有线文艺  
钱门清风
 

  在无锡市中心一个旧名七尺场、现名新街巷的地方,有一幢不甚起眼的旧式宅院“钱绳武堂”,这便是被誉为“文化昆仑”的大学者钱锺书的故居。大门两侧镌刻了一副砖雕对联“文采传希白,雄风劲射潮”,联语为钱锺书父亲钱基博所撰,“希白”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钱易,《宋史》称其“才学赡敏过人”,下联的“射潮”出自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在杭州为平息海潮而怒箭射潮的典故。、钱易均为钱氏显祖,一看此联,即知宅院为钱姓所筑,更可领略钱家独步清流、诗礼传家的清明家风。

  钱锺书这一支钱姓,为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由浙江吴兴迁来无锡堠山,经三代而迁无锡城西,繁衍到钱基博、钱基厚这一代,已历二十二世。钱家祖上虽然显赫一时,但繁衍至后代,却少有大富大贵者,似乎应了古训“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之谶,但钱基博却认为:功名富贵,何长之有?一个人要立身扬名,何必在意这些!钱家人一贯注重清廉自守,一心向学。所以,尽管累世家境清平,却文采风流、长传不衰。

  钱绳武堂建于1923年,是在钱锺书爷爷钱福烔、大伯钱基成买下的地基上,由钱基博奉父之命建起来的,在之前的四五十年里,钱家几代人一直赁屋而住,居无定所。然而,钱家人对财富始终保持着严格的自律。

  钱基博的爷爷钱维桢因道德文章名重于世,与社会名流和官府郡守都有密切的交往。当时有人因财产纠纷涉讼,以八百金馈赠与他,请他在郡守那里为自己说话。钱维桢谙于人情,他知道自己如果不收下这笔钱,事主还会去找别人。花了钱不说,万一办不成事,失了财还依然争讼不息。于是他收下钱来,经过斡旋,使双方平息了争讼。钱维桢又把钱还给人家,事主感激不已。

  宣统元年(1909),经无锡名士廉南湖推荐,二十二岁的钱基博以文名为江西按察使陶大均所器重,聘为记室(相当于今天领导人的大秘书或办公室主任),月薪白银百两,这是相当高的俸禄了,钱基博如数上交给父亲,自己仍然像以前一样穿着旧衣服。人家问他为什么这么自寻其苦,他说:我年纪轻,又知道自己其实嗜欲很强,只要稍稍放纵一下,恐怕就难以回头。现在干脆手中不留一文钱,就可以约束自己不堕于慆淫之境。后来他成了名教授,仍然时一袭长袍,衣衫均系棉布制成,饮食也非常简单。

  钱家下一代也继承了祖、父辈的良好传统,钱基厚的三儿子钱锺毅,193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参加湘桂、黔贵铁路建设工作。在湘桂铁路任职时,经他手设计的工程,经费有五百万之巨,直接监造的工程,经费也达百万。可他未曾中饱公费一分,连接受承包商或工人一支烟、一杯茶的事都没有。以至于调往黔贵铁路任职时,路费都没着落。父亲得知这一情况,深感欣慰,说他小时候就拾金不昧,获得学校奖状。现在长大了工作在外,还是没有改少年的志节。钱基厚筹集了千把块钱寄给他,他托桂林的同事暂存,遇到无锡亲友过桂林有困难的,量为接济。

 

 

  钱家对待财富淡泊超然,对待个人节操却凛然不移。还是在陶大均幕府,当时风气糜荡,官员宴饮往往狎妓寻欢,席上只有钱基博持杯微饮,神志湛然。有一天深夜,熟睡的钱基博被叫醒,陶大均派人请他。到那里一看,见众幕僚都在,陶大均指着一个绝色女子对他说:“这是这里的花榜状头,名声很响。白天叫她来怕别人议论,所以现在把她叫来,也请你来看一看”。钱基博沉默了一会,认真地对陶皋使说:“您是一个执法的地方最高长官,却在半夜召妓,日后怎么约束您的部下百官?”说完快步离开。同僚哗然,讥他迂腐。这个陶大均倒有眼光和胸怀,他制止了下属,赞钱基博“是个君子”。第二天还向钱基博长揖致谢:君少年而能如此,真让我辈愧死。从此以后,不再召妓。这是1909年的事,到了1927年,人到中年的钱基博依然秉性如故。那年暑假,南京东南大学校长通过多种关系邀请他去当国文系主任。及他到任,发现推荐当教授、副教授的信已成堆,他决定秉公办事,跟文学院长说先不看这些推荐信,而准备参照以往东大的聘任条例制定一个聘任规则,呈校长会议通过,然后再拆信选择,符合条件者聘任。在他起草聘任规则的那几天里谒客纷纷,他不为所动。有一天文学院长带了一个姓支的先生来到他的房间,来人持的是蒋介石总司令的介绍信。钱基博说:“总司令给校长的信我不敢看,不过我觉得总司令可以委任一个军长、师长,而没有资格聘任一个小学教员,因为不在他职权以内。并且小学教员需要哪一种人和哪一种知识,做总司令的人是不会了解的。”那位支先生以为遇到了一个老顽固,又从包里检出段祺瑞、孙传芳给他的两封信。原来这位支先生写过一本《清代朴学大师传》的书,送给两位阅读过,两位便给他复信表示赞赏。钱基博说:你的大作我是拜读过,极佩宏通。不过如果附丽了段祺瑞、孙传芳的评价,书的价值反而降低了!从前孔子作《春秋》,没有听说送给季孙、陈恒看,去求得他们的恭维。被钱基博这么一说,支先生不高

  兴了,直截了当地问:“能不能聘我做教授?”钱基博回答说:一定考虑,我们正在拟定聘任规则,如果先生资历相符,即使没有总司令的信,也不敢不聘你。支先生大怒,拂袖而去。钱基博送他,理都不理。正在心里不快的时候,在该校当理学院院长的同乡胡敦复来了,胡敦复是邀请钱基博来东南大学任职的重要介绍人之一。胡先生拿出一张用红墨水书写的纸条,内容是:某某某三人可国文系教授,下面署名:蔡元培。钱基博苦笑一下,调侃说:“这可是朱批上谕啊”。他觉得如此推荐之风难以真正行使学校的职权,难以招聘到好的教授,就给校长和文学院长留下一封辞职信,提起手提箱,连夜回到了无锡。

  在七尺场“钱绳武堂”这座不大的宅院里,生活着钱基博、钱基厚孪生兄弟两家,而他们的下一代锺字辈则多达十三人,可谓人丁兴旺。两个大家庭生活在一起,兄弟妯娌间互爱互让,小孩子嬉戏娱乐之外就是读书识字。对小孩的读书,要求非常严格。1925年九月,钱基博应邀到清华大学任教职,而且因战火不断,这年寒假也未能回无锡。离开了严父管束,钱锺书顿觉轻松快活,他借了许多诸如《小说世界》、《红玫瑰》、《紫罗兰》等刊物恣意阅读。到了第二年的暑假,父亲回到家中,命锺书、锺韩两个同龄的堂兄弟各做一篇文章。结果锺韩的一篇颇受伯父赞赏,而锺书的一篇语言因受小说影响,不文不白,用字庸俗,父亲气得把他痛打一顿。少年钱锺书又羞又痛,呜呜直哭。这一顿打使他铭心刻骨,成为他真正有志于学的一个开始。钱基博、钱基厚两位学问渊博的长辈热心引导孩子们念书作文,使他们日后个个成为学有所成、业有所长的专门人才,钱锺书、钱锺韩堂兄弟更是名重海内外。钱基博在自传里说起他和弟弟钱基厚的感情:弟基厚,少相狎、长相爱,同居数十年,砥行论学,往往争至发赤,而未尝言财产。顾基博性急不耐事,基厚常以知计宽之!

  两家对小孩都视如己出,毫无亲疏之分。钱基厚的大女儿钱锺元毕业于著名的无锡国专,是国专最早的女生之一,伯父钱基博很喜欢这个侄女,把自己非常赏识的小伙子许景渊介绍给她。时在上海教书的伯父多次写信给侄女锺元,耐心劝导她善体父母心意,打消顾虑。并教导教导侄女要向宣哥(即钱锺书)和季康(即杨绛)学习,当年他们谈恋爱时,杨绛写给钱锺书的信上说:现在我们两个人快乐没有用,须两家父母兄弟皆大欢喜,我们两人的快乐才彻始彻终不受障碍。在许景渊、钱锺元结婚的时候,钱基厚特意把这些往来的“议婚信札”共计十通,并附以两人“订婚书”一篇,结为一集,名曰“议婚集”,红印一百册,分送亲友,以志纪念。

  钱基博在自传里总结自己“不做名士、不赶热客(炙手可热的得势者)”他不喜欢与不相干的人交往,也不愿参加聚会应酬。有名人造访,既不答应也不答谢,只说一句:“我无暇也!”这一秉性被他长子钱锺书完全继承了,当《围城》蜚声海外的时候,有个外国记者想见见这位文化昆仑,给他打电话。钱锺书客气地说:吃了鸡蛋就好,为什么还要见见下蛋的母鸡呢?有一年春节,中宣部某老资格的高级领导来给钱锺书拜年,钱锺书在门口跟领导寒暄了几句就要关门,领导愕然,问为何,答:“我很忙啊。”与其父“我无暇也”几乎毫厘不爽。著名画家黄永玉甚至回忆“文革”期间江青请钱锺书吃饭,钱锺书也以“我很忙”来谢绝,令人惊愕不已。后来有人质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可惜黄老已归道山,无复辩解矣。但不管故事真假与否,黄老阐述的钱锺书狷介自立的节操是毋庸置疑的。

  钱基博在自传里总结说:世极其变,我践吾常;世肆其乱,我养吾和;抱朴守醇,毋灭其性;不忮不求,何用不藏!翻译成现代文就是:世道的变化沧海桑田,我却坚守我一贯的操守;世道之乱、肆无忌惮,我安然养护我的中和之气;抱朴守醇,不泯灭自己的本性;不嫉妒、不贪求,有什么不好呢!

  这是钱基博的自况,也是钱家门风的表述,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大智慧,昭示了人生追求的大境界。钱家门风,是浊世中的清风,是坦坦荡荡的君子之风。

  (文/张建清)

 
刊首寄语
本期特稿
有线聚焦
有线传真
有线风采
有线之友
有线文艺
•诗雨空间•
无限天地
封二
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