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的沂蒙山都是小时候从经典老歌中听到的:“蒙山高,沂水长。”、“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炉中火,放红光,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这些老歌历经半个多世纪至今依然慷慨激昂、荡气回肠。它们几乎成了沂蒙山区无形的名片,使人无不透着对沂蒙山的向往。 导游是一个很帅的男孩,一上车便纠正了我们对沂蒙山区的地域概念:沂蒙山自古就有八百里沂蒙之说,它是由四个蒙山和一个沂山合起来的。山脉绵延,纵横平邑、蒙阴、费县、沂南四地,分为云蒙、龟蒙、天蒙、彩蒙。沂蒙山的“沂”可以理解成沂河,也可以理解成沂山。我们攀登的是海拔1156米、5A级国家森林公园的主峰龟蒙山。 旅游大巴沿着崎岖盘旋的山路而上,车行到半山腰停下,由我们自己沿着这条3990米的天下第一木游道攀爬到山顶。 说到攀爬,其实就是在黑松林里幽静如水的漫步。木游道约两米宽,台级不高,双脚踏在上面,如履平地,不必担心什么险情,也无须考虑穿运动装,旅游、布底鞋什么轻装攀岩,就是披肩围巾、一袭长裙,长发飘飘也可美丽、轻松、悠闲抵达山巅。 金秋十月,整个蒙山披上了童话般的色彩,不需要刻意的调色,看起来更像是一幅油画。我的镜头从远到近慢慢看过来:远色朦胧浅淡,近景色泽鲜丽。远远的看山像隔着一层雾,蓝色、藏青色、绿色的山峦层次分明、层层漾开。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会有累累果实叮当划过脸上掉入地下,那感觉是一种厚实的滋味,弯腰拾起是一个柿子,抬头看这棵柿子树,硕果盈枝,招人喜爱的不行,我抱着树杆摇了又摇,想让柿子撞下腰,可能是还没有成熟它始终不肯再掉下来。满山遍野的山楂、野草莓、栗子、柿子还有我不知道叫什么的野果子。人道花果沂蒙山,果然实至名归。山上还开着红、黄、蓝、紫、白等各色山花,开的怡静自然,衬托着林莽的伟岸,点缀着大山的温婉,那色彩就更不是画师能够调出来的了。山中橡树、栗树、棠梨树、落叶松、红叶好多种叫得出叫不出的植物都绵绵密密地遍布沟沟壑壑,山上已不只是一种绿色,有繁华褪尽的微红,有落叶枯卷的蜡黄,有四季长绿的青翠……还有金黄、殷红、墨绿,黛青……层林尽染,色彩鲜艳,五彩斑斓,无论是近处的,还是远处的,这些我数也数不过来的色彩,就是人间最好的油画师也画不出这大自然奇异瑰丽、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绝色美景。 我大口大口呼吸着富含“维生素”的空气,毫无阻碍地观赏沿途景色,恨不能把远处云雾缭绕的仙境、近处的花海如潮、万紫千红的色彩尽收于镜头,可惜只有睁大眼睛过足眼瘾。 也许越接近山顶,景色会越来越美吧。我腾云驾雾般地一边欣赏着蒙山独特的景点和秋色的五彩缤纷,一边往山上攀登。 就在这时,我面前出现了一棵又一棵金黄黄叶子的大树。就如闺蜜说的:“龟蒙山上的树美到没天理”。如果用它们来作为沂蒙山秋天美景的见证一点儿不过份。即使这山上什么景色都不能够打动我,那么在这条山路上有这样金黄落叶,那就不算浪费时间。我在这片金黄树叶旁徘徊,忘情地嘻笑、漫步、发呆久久不想前行。 一直喜欢一个人关了手机登山,僻静、孤绝、逃离……纯粹而简单,此刻就是我和山在对话,我敬畏和尊重所有有生命自然植物与动物。像山上的树、花、草一样,自然的活着,那是多么美好,我们也要这样自然而简单的活着,保持生命鲜活,享受生命的快乐才是。 可能是被美景吸引忘记赶路,已有好几个人从我身后赶过我,我气喘吁吁、大汗淋淋大步赶上,一个个超越了他们并保持一段距离后放慢了脚步。回头看到大部队走走停停、坐坐歇歇、悠悠闲闲很舒服自在,我并不羡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我喜欢不受凡尘的困扰、一个人努力向前,享受汗如雨淋、享受超越自我、战胜自然的痛快。 在历经疲惫的通透舒畅后,终于登到龟蒙顶。置身云海中,烟雨蒙蒙的画面,让我恍若仙境。站在山上俯视四方,体验着“登东山而小鲁”的意境,感受着李杜笔下的“醉眠秋共被”的情怀,心中只有一种站在岁月的山头豁达感受。面对沂蒙山的壮美和深邃,无边的雄奇险峻,突然间就会觉得人在天地间真的是很渺小,“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永恒的自然相比,那所谓的荣辱成败、得失取舍、恩怨名利,一切又算得了什么呢? (文/柳筱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