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企业内刊>> 2015年>> 2015年第1、2期合刊>> 有线文艺
  有线文艺  
远去的年
 

  那时的日子过得好慢,好不容易进入腊月的门槛,便开始巴望着过年。妈妈找出那些不能再缝补的破衣裳,用剪刀剪下相对完整的布料,大一块,小一块,一层又一层,用浆糊在门板上糊“骨子”。糊好后,放到太阳底下晒。晒干了,便开始纳鞋底做鞋邦。妈妈说,再穷,哪怕穷得买不起新衣服,但新鞋子必须得做一双的,新鞋子,走新路,要不然,来年会被人家欺负呢。

  接着,开始准备吃的。蒸馒头,蒸年糕。说一说蒸年糕。先把糯米浸上多天,然后用古老的那种殿丘,把米一下一下舂成米粉。殿丘不是每家都有的,一个庄上也就一两户人家有,得与主人家预约。忙的时候,殿丘一磕一磕的,二十四小时歇不下来。好几个人,流水作业,放米看殿的,筛面装粉的,用脚踏丘背的。蒸笼也要预约的。轮到我家蒸时,我和妹妹围着锅台等第一笼糕,口水快流出来了啊。第一笼年糕出来时,父亲还要指着雾气缭绕中的年糕上面的字,让我们先认完后才允许开吃。那个烫,那个香啊。

  除了蒸馒头蒸年糕,还要涨米饼,腌腊肉,炸肉圆,炒花生瓜子。过年就是吃,吃就是过年。而现在,天天吃得像过年,却一点儿也尝不到那时的年味了。

  可能是由于营养不良,我的个头长得特别缓慢。爬门板成为年三十晚上必做的功课,传说这样可以让个子长快点。吃过年夜饭,父亲托着我的屁股,让我双手扒着门头,两脚悬空,然后父亲一边摇着门板,一边让我跟着他说:“门板短,门板长,我和门板一样长;门板长了没得用,我长大了带新娘。”

  新的一年是从春节这一天才算正式开始的,这是乡下人的习惯,也是我至今改不掉的习惯。元旦那玩意儿不算。过年这一天,是必须要拜年的。我喜欢一群孩子结伴拜年,挨家挨户,一家也不漏过。冬天的乡村,色泽不免单调,大地、树木、房屋,都是灰褐一片。但花花绿绿的新衣裳,使这灰暗与单调起了异样,犹如风中开出的花朵。起初,我只跟在别人后面跑,一句话也不好意思说出口,有年龄大的孩子抢着说。待稍稍长大,拜年的话自己也抢着说了。“恭喜发财长精神!”“恭喜你家的小狗子找个好婆娘!”一边说,一边伸出小手。主人笑嘻嘻地抓来糖果、花生,放入我拼起的双掌中。村子跑到一半时,里里外外的口袋都装满了,这时,我们就开始放慢速度,两手摁住口袋,生怕东西漏溢出来。而精明的黑遢子,衣袋满了,总是拿出自备的小塑料袋子,独自离开我们,继续勤奋地跑。他黑红的脸上冒着热气,鼻涕在风中拖了老长……

  初二起,各家开始走亲戚。由于房子不大,有时亲戚来多了,睡觉就成了问题。怎么办?打地铺。在堂屋,吃完晚饭,把饭桌朝旁边一挪,抱来稻草,厚厚地铺在地上,再抱来棉被铺上,就可以一下子解决十多人的睡觉问题了。这些在室外站了整整一冬的稻草啊,这时候突然被“请”进了屋内,显得挤挤挨挨欢喜一团的样子。它们卖力地散发出泥土的气息、谷粒的气息、阳光的气息,再加上亲人的气息,使地铺更显得香而暖和。那些平日里与老人焐脚的孩子,此时见家中一下子有这么多人热热闹闹地挤在一起睡觉,也吵嚷着要睡在地上,不肯再睡到床上去。爷爷或奶奶就唬:是不是嫌我有老人味啊?孩儿答:不是。再拿出糖果又哄又逗,还是不肯,非要睡地铺不可。

  正月里,是嫁娶最为繁忙的时候。里下河地区的风俗:新娘子进门前,先用红纸把新房的窗户蒙上,待新娘子一跨入新房,一个小伙头子立即用红筷子把红纸戳破,预示新娘子将来能生个大儿子。一边捣,一边说:“戳的快,养的快,养个儿子做元帅!戳的快,养的快,养个儿子超过沈万山!”不得了,这沈万山,可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富翁哪!

  由于天气晴好,年前下的雪正加速消融。每家每户的房檐口都在滴水。先是向阳的南檐口开始滴水,屋北坡的雪还不肯融化。等北檐口也开始滴水时,年的背影已慢慢走远,而春天,眼看就要翻过屋脊梁了。大人们新一年的辛劳和忙碌又要开始了。

  (文/紫孩)

 
刊首寄语
本期特稿
有线聚焦
有线传真
技术阵线
市场营销
有线风采
有线之友
光影●翰墨
有线文艺
无限天地
封二
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