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采访扎实,通讯写作并不难。但在“互联网+”时代,要让通讯变得更生动、可读性更强、更吸引“眼球”,就需要以互联网思维来巧妙运用一些新闻写作技巧。
巧觅由头
打磨“第一眼”
在传媒技术日新月异、传播途径多元扩张的今天,新闻传播时效性已经发展到分秒必争的阶段。新媒体时代的任何新闻作品要想快速吸引“眼球”、抓住读者注意力,就必须在新闻由头上巧费心思、精心设计。
要知道,如今新闻的阅读方式已经大大不同于以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得“点击阅读”“定制阅读”“菜单列表选择”“个性化推送”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新闻传播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趋势正在持续扩大。目前最具说服力的例子就是以澎湃新闻为代表的新媒体写作方式,其口号就是“专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它们往往用“1+N”的混搭文体来征服读者,这里的1永远是最吸引读者的新闻由头,而N则往往是通讯、特写、深度报道等各种文体的巧妙运用甚至相互融合。
在行业报的通讯写作中,虽然其新闻性的要求不那么严格,但如今也同样要注重新闻由头的发掘和应用,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要。例如,2014年巴西世界杯期间,《中国国土资源报》曾报道过湖北省黄石市的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经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一宗工矿废弃地平整后将作为工业用地出让,而准备参与拿地的这家光伏企业正好是巴西世界杯的官方合作伙伴,并被誉为“世界杯史上首个零碳排放赞助商”。于是,记者以此作为新闻由头,写出通讯《工矿废弃地上“种”光伏》,发表于该报当年6月23日的头版头条,效果很好。
突出细节
捕捉新闻亮色
时下企业管理流行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用在通讯写作上,也不无道理。好的通讯离不开细节描写,否则就会枯燥无味,读起来味同嚼蜡。和以往一样,“互联网+”时代的通讯写作在选择细节时,也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细节自身要有较强的新闻性。这里所说的具有新闻性的细节,可以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是新近发掘的事情。新近发生的事情自不必说,只要有其报道价值,就是具有新闻性的;而新近发掘出来的事情,就如考古一样,披露出来的细节内容未必是最近发生的,但却是刚刚公之于众的。
其次,要注重选择有较强感染力的细节。在采访中,要善于从采访对象那儿获取最贴近报道主题、具有感染力的细节,并用形象、简洁、有力的语言诉诸文字,形成通讯报道。
其三,选择细节时还要有较典型的代表性。尽管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信息是海量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堆砌、罗列细节就理所当然。好的细节应该是有助于突出主题的,而且具有概括性、典型性与代表性。
以《中国国土资源报》一篇头版头条文章《“记得住乡愁”的现代产业园》为例,记者在安徽滁州现代产业园现场采访时发现,建设方在不影响规划的前提下,保留住了一丛富有特色的老树和一个鸦巢,并为此特意修改了原有方案,以便为当地百姓留下一些可供回忆的元素,真正做到“记得住乡愁”。这一细节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旨要义,因此成为该篇通讯中的一抹亮色。
提炼故事
为传播加分
传统通讯或许并不以叙述新闻故事见长,但在“互联网+”时代,如果能够在采访中提炼出好的故事来,则是能为通讯的传播效果加分的。
好的新闻故事,应该具备几个标准:一是故事自身具有新闻价值,能够在信息过载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吸引读者;二是新闻故事要有张力,能够为通讯的展开报道做足铺垫;三是要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把新闻故事表现出来,让人物个性鲜明,让情节生动曲折。
仍以《中国国土资源报》为例,2015年1月12日3版上的通讯《一场特殊的“丰收宴”》刊登了一个新闻故事:1月8日,一场特殊的“丰收宴”在海南省海口市一家酒店的会议室举行。来自江西省安义县的种粮大户凌继河,现场拿出288万元,奖励上一年度超额完成任务的80余位种粮能手,最多的一位农民拿到了35万元的奖金。凌继河当场对大家承诺:“如果今年大丰收,请大家出国旅游!”
这一新闻故事很好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展示了这位“弃商务农”的种粮大户所取得的成果,并进而引出整篇通讯的主题——土地整治助推农业规模经营。更令人称道的是,记者在采访报道中运用了微信、手机新闻客户端等多种新媒体技术,搜集资讯、传递图片,使得这篇通讯在周期较长的报道劣势中“斩获”了难能可贵的新闻元素,具有全新的生命活力。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要更善于运用新闻技巧,写好、写活通讯报道。
(作者单位:中国国土资源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