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毕竟留寸土,故能高耸入云;大海终须纳细流,故能浩瀚无边。讲到“宽容”二字,脑海里随即闪现出法国作家雨果最著名的那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带着这份心境,带着对“宽容”的潜意识理解,我仔细详读了美国作家房龙所著的一本名为《宽容》的书。
整本书独辟蹊径、立意深远,与我原先理解不同的是作者从另一层面抒发了对宽容世界的美好愿景。通篇以西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为依据,缕述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探寻千百年来人类精神“不宽容”的根源,主张对异见的包容,谴责保守、专制和迫害。作者以深厚的人文关照及倡导思想自由的精神,解析了人类为寻求思想的权利所走过的艰辛历程。
文章对“宽容”是这样定义的:宽容是对别人行为或判断自由的宽恕,对个人或普遍认可的理由、观点的不同意见的容忍。从序言、第一章《无知暴政》一直到十二章《宗教改革》讲到原始的蛮荒时代,人类文明还未起步,对宽容的追求在人性发现之后才开始。后来的罗马帝国、古希腊直止十六、十七世纪,人类思想开始发展,宗教与政治的战争硝烟四起,一直没有停歇,宽容与专制的主战场上,人们的思想、言论受到当局者的束缚,“自由、平等、博爱、宽容”的理念被统治者无情的打压,不宽容和自以为是的观念牢牢掌控着这个世界。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460余人。“文字狱”,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历朝皆有,清朝最多,从康熙到乾隆年间,就有10多起较大的文字狱,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严重者招来杀身之祸。可见国家的不宽容是何等野蛮、暴戾,容不得半点争辩,多少人深受其害。
宽容如同自由,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文章后十六章更多的讲述了一批蒙田、伏尔泰等像苏格拉底追求自由、崇尚文明的思想改革者,为创造宽容的美好世界所付出的努力。清朝末年著名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然而这种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的政治改良运动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不宽容待遇,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的对决以戊戌六君子惨遭杀害而告终。1915年以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一批受过新式教育的人士发起的新文化运动,虽未成功但影响深远,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是对不宽容制度一次强有力的宣战。
文章最后说到:当不宽容像滥杀俘虏、烧死寡妇和盲目崇拜书籍一样成为遥远的传说时,宽容的时代也就不远了。国家宽容则个体宽容,中国古代宽容的事例数不胜数,有“引车避匿”的蔺相如,有美名远扬的将相和,有“六尺巷”的历史佳话,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美名。你让别人,别人就会让你;你宽容大度,甚至会感动你的竞争对手或者敌人。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人名气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并称。曾国藩要比左宗棠大,并且曾经对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为人非常自负,从没有把曾国藩放在眼里。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满意地问身旁的侍从:为何人都称“曾左”,而不称“左曾”?一位侍从大胆直言:“曾公眼里常有左公,而左公眼里则无曾公。”侍从的话让左宗棠深思良久。为人多点谦让与大度,伤人千里、自损八百。
今天的社会逾加宽容、博大、互助互爱、互惠互利。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博鳌论坛上表示:坚持开放包容,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谈到人才培养时,他说到:“既要重视成功,又要宽容失败。”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如果人思想禁锢、心胸封闭,那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甚至于对广大网民,习总书记提出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要欢迎。
让我们学会宽容吧,远离心胸狭窄,远离内心的不平衡,用宽容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一切。聪明的人懂得:三思而后行,宽以待人,当我们与周围的人产生隔阂有罅隙时,当我们遇事不冷静,被情绪奴役时,请记住别人的好,忘掉别人的坏。马克吐温曾说:“宽容是将它的花香留在了踩扁了他的脚踝上的一刹那。”,感受宽容之美,懂得宽容,人间才会变成美好的天堂;感受宽容之美,懂得宽容,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