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不纠结》是罗振宁出版的《罗辑思维》系列书籍之一,整本书更像是自2012年12月首播的个人知识型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的文字版汇编,不过我觉得观看视频和阅读书籍的感受还是有些差别的,观看视频时,会不知不觉的顺着讲演者的话述和思路一直走下去,甚至会不由自主的接收讲演者阐述的观点,而阅读书籍的时候,思绪可在文字间畅游,亦可静下来细细回味……
起初吸引我的是本书的标题和封皮上的一段话:“这个时代,过去的经验没有用了,对未来的预测基本都是瞎扯,基于原来人际关系获得的所有巧妙几乎也都失效了。迷茫时代,怎么当个明白人?”整篇阅读下来,作者以大量历史人物事件案例阐述了“成大事者不纠结”的观点,我想与大家分享本书中一些观点。
“未来不迎,过往不恋”这句话是本书第一章节的标题,出自清代曾国藩、胡林翼《曾胡治兵语录》:“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于读书也。一有着,则私也。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即过不恋。”其中“未来不迎,当时不杂,即过不恋”的意思为:事情没来就不要主动去寻求,事情来的时候一心一意,心无杂念,事情过去了就不要再想着它。工作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做事那么顺?往往就是他专注于当下,没想太多。专注经常是我们对自己做事甚至做人的要求,但却很难做到的一点。有时以为做到了,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往往都是出自一个原因:纠结在过去、未来的某件事或某种想法中。因此,我也比较认同作者所说,破纠结最好的法门:专注于当下。
《罗辑思维》一直在讲“自由主义”,什么是“自由主义”?书中作者认为“自由主义”就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实现“自由主义”有两个条件:第一,根底扎实,有自己的立命之处;第二,意守丹田,永远不向外追逐妄念。我认为这里的“自由”不是放任自由,而是自我担当,有能力,有原则,才有“自由”。我比较赞同作者打的一个比方,中国武术当中的一个基本动作:扎马步,扎马步只有两个动作要领,第一,扎稳底盘。你得有自己的生活和价值源头,自己要有和他人协作产生财富的方式。第二,意守丹田。所有的东西都不在身外,身外之物没什么可追求的,我一切的行为、一切奋勇的追求都是为了我自己的成长,为了自己的人格健全。
我对书中“妄念”这个词印象颇深,何为“妄念”?作者引用了专栏作家冯唐曾经给“妄念”下过一个定义:“妄念就是一个自己挥之不去,但又必须靠他人才能够实现的愿望。”说通俗点,就是自己想办但办不到,必须依赖别人帮助自己来完成的想法。比如员工想涨工资、想升职就必须得经过公司领导的层层审批来实现。然而实现不了此妄念时,员工或许会种种埋怨。这时我觉得书中李鸿章处世哲学给了很好的启示:从不跟人意气用事,慈禧太后让他去谈条约、谈赔款,他说最好别让他去。但慈禧太后非得让他去,他就去,而且一旦他去了,不管什么问题,他都会踏踏实实地把这件事干成,他不会被任何所谓的周边关系所绑定(比如割地后百姓的咒骂、卖国贼的名声等),李鸿章所有注意力都在当下的事上,做现在该做的事就是他的处事原则。换而言之,如果我们脑海每天都有升职加薪的妄念,忘掉了现在该做的事,那么你的现在和未来都没有了价值。书中作者分享了他给人打工的时候,一个做事心法:所有的事都是做给现在老板用的,但同时也是做个下个老板看的。就是说我们现在做任何事,既是为现在的公司、单位做贡献,与此同时也是在打造我们的个人品牌,让下一个老板看到。这样也许是老板,也许是风险投资人,他们会找上门来,来利用我们的这个本事。
作者书中讲述了一个奥古斯都屋大维如何将罗马政局一盘烂局,步步成活的故事。作者将故事的总结为:整个一套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型和成功至少需要这么几个条件:第一,明确的目标;第二,坚定的决心;第三,柔软的身段;第四,高超的技巧;第五,共同的底线;第六,设计元规则制度的能力;第七,崇高的道德声望。当一个政治家凑齐了这七张牌之后,他就可以推牌说:“和了!”。其实这个理论套用在营销上也适用:谈成一个项目是不易的,第一,明确目标,收集情报,了解情况;第二,坚定决心,陌生拜访,不畏被拒;第三,高超技巧,沟通中挖掘客户需求;第四,坚守原则,商务谈判进退自若,达成共赢;第五、职业操守,拥有职业经理人的从业操守和道德底线。我认为达成上述条件,项目签单指日可待。
最后,我想分享本书第六章节的序:“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关键不取决于你自己有多牛、多能干,关键取决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来帮助你。这个时候技巧就出现了,如果你不仅要追逐内圣,而且追逐外王,那就不仅要当一个君子,还要有能力调动一切能帮助你的力量,来帮助你做成这一番事。”我认为想成大事者,不仅不应纠结,更要能调动一切资源。(陶冬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