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读国外的文学作品不多,前不久偶得《宽容》,原本也只是想随便看看的,毕竟是国外的作品,很难认真深入地理解,但序言的描述确是吸引我,仿佛看到很久很久以前隐世于大山深处的小山村。我以为通篇会是这种手笔、教人学会宽容的,想来也不见得多晦涩。
序言讲的是一个故事:一个宁静无知的山谷里,住着一群幸福而快乐的人们,守着古书和祖先制定下来的法则。这里的人们从没有离开过山谷,面对守旧的老人,多年来不断有一些人不听从所谓智慧老人的劝告的试着出去,但都失败了。一个年轻人坚信能够出去,终于,经历千难万险,这个年轻人终于找到了出去的路。当他长途跋涉冒死回来告诉大家外面美好世界的时候,人们都不相信也不敢相信他所说的这一切,他们依照千年来祖先定下的律法将这个青年处死了。
这个年轻人死后不久发生了干旱,人们陷入了饥饿的危机中;冬季来临,过半的人因为缺衣短食相继死去。终于,在一个晚上发生了叛乱,绝望的人们包括守旧老人也不得已一起去找出去的路,他们发现了之前青年留下的标记,顺利地走出山谷,过上幸福的生活。人们才发现,青年是对的。
可读完序言,并没有看到与《宽容》相契合的寓意和表述,相反,看到的却是人们对不同思想、行为的不宽容……
翻开并开始阅读第一章后,首先是作者的写作方式还是让我随便不起来,也完全没了序言的通俗而变得深邃隐晦。这才发现这部作品里的“宽容”,远非我们理解和解释的那么简单。
《宽容》是一部古希腊20世纪的史学著作,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冲突、斗争、挫伤,描绘的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太多的分歧、矛盾,太多的压制、摧残,太多的抵抗、斗争,太多的残暴、征服……
再回过来读序言部分,发现的是宗教对年轻仍追求自由的不宽容,是智慧老人对新思想、行为的不容忍。试想,假如人类社会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包容,也许文明之光更灿烂。
对于宽容,作者引用《不列颠百科全书》关于宽容的定义:宽容即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这与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宽容的解释“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是不相同的。
作者认为:宽容这个词从来就是一个奢侈品,购买它的只是智力特别发达的人。事实上,有史以来,所有的不宽容都是以某种神圣的名义垄断真理,从而扼杀个人权利和个性自由。作者认为,在现今的世界上,对宽容的需要超过了其他一切。他让我们看到,现代的不宽容,无非“用机关枪和集中营武装起来”以代替“使用地牢和缓慢燃烧的火刑柱”的中世纪的不宽容,历史不见得有什么进步。他说,现今距离宽容一统天下的日子需要一万年,或者十万年。他写道:“只要这个世界还被恐怖所笼罩,谈论黄金时代,谈论现代化和发展,完全是浪费时间。”他接着说:“只要不宽容是我们的自我保护法则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求宽容简直是犯罪。”
“被踏碎的花儿,仍将芬芳沾上鞋履,这就是宽容。”相较于中国体现出的宽容要比之西方的宽容好理解的多。
如负荆请罪。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又如仁义胡同。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还有宰相肚里能撑船、除去红缨再点灯、鲍叔荐管仲等等“宽容”典故,让中国的宽容心生敬意、热血沸腾、弥足珍贵……
以今天的眼光回望这段《宽容》,或许可以这么说,宽容起初是弱势者为了生存而向强势者不断发出的吁求,后来则成为强势者认同自由正当性所做出的自我约束。而中国的宽容是洞察、是忍耐、是忘却、是潇洒,是美德、是真诚、是修养,更是一种财富……
宽容是生活中的一门技巧。宽容一点,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宽容别人,我们就会收获一份发自内心的尊重、一份鼓励、一份赏识、一份浓浓的爱。这种爱,就是宽容的爱,平等的爱,激励的爱。这种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陈琨)